【有機茶大賞】有機茶界的米其林指南
從坪林到全台,打造出一流品牌的有機茶評選會


分級不是為了那些茶賣得好的人,而是為了那些茶賣不好的人。

2017年初夏,春茶採收結束後的梅雨季裡,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在坪林雲霧繚繞的半山腰上,忙著整理各山頭茶農繳交上來的新鮮茶葉。數天後,幾位專家走過一碗又一碗的白色瓷器,舀起一匙又一匙的茶湯凝神品味,如此重複數次,終於在接近中午時分,誕生了全台第一批經過「評選」分級出來的有機茶。


這一刻,也宣告了台灣有機茶界在耕耘多年以後,正式擁有了專屬的評鑑制度,可以之作為品質背書與價格劃定的依據。而原先只在一地舉辦的評選會,三年來也從坪林走到大台北,今年(109年度)更從雙北地區涵蓋到全台灣,茶類也在有機包種以外新增加有機烏龍,已成了有機茶界每年引頸期盼的盛事之一!


2017年在坪林淨源茶場第一次辦理的有機茶評選會,由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的陳國任場長與邱垂豐副場長擔任評審。

有機茶評選會,起源於茶包裝不好看?

「我們的茶賣不好,是不是包裝不夠吸引人?」六年前在坪林一場植樹節活動後,當地的有機茶農帶著無奈的心情脫口而出這句話。他們苦惱著為什麼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茶,消費者不買單呢?「如果有個精美的包裝,是否就可以吸引消費者?」茶農們自覺問題可能出在現有包裝無法帶動行銷,於是向當時在場的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下簡稱瑠公基金會)詢問,是否能夠協助茶農設計新包裝。

然而,當時坪林兩個有機班茶農將近30位,如何可能針對每個茶農來進行個別設計呢?對任何一個輔導單位來說,這都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事情,因此有心協助有機茶農的瑠公基金會,便與茶農們一起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成立一個共同品牌,一起使用同一款包裝!

這樣的念頭出現後,瑠公基金會找上了擅長做專案研究的「春田創意」設計公司,著手規畫這個坪林有機茶的品牌包裝。過程中一起參與品牌概念形塑的農友們,對於新品牌與新包裝都相當興奮,但就在大家一步步離美麗茶包裝更接近的時候,才發現一個沒有被解決的癥結,使得原本單純的包裝設計,逐漸走向全台第一場有機茶評選會的誕生。


設計公司帶隊到坪林展開田野調查,訪問了20幾位農友、踏查了當地的山川水文後,提出一系列飽含坪林自然與人文元素的設計提案。

卡關兩年,催生出分類分級制度

這個讓新包裝遲遲無法推出的癥結,源自於在現行法規下,有機茶其實不能併堆混茶來銷售,這意味著如果茶農使用共同品牌,那勢必得想出在共同包裝下,還能區分不同茶農的方法。而解決方法,一等就是兩年,才終於在2017年整合眾人的想法後,推出了台灣第一場有機茶評選會。

從最初設計提案到評選會執行,皆全程參與的瑠公基金會生產組長曾淑莉表示,評選會除了解決法規面問題,也解決了共同品牌會發生品質不一的情況。因為通過公開的評選會將每位茶農的茶葉分類分級,即可分別裝入等級相符的包裝裡,混茶的需求沒有了,品質也因為分級而有了一致性。

曾淑莉也提到,舉辦評選會更有一個深層的考量是,希望通過這個分級評選的機制,在茶葉專家公開公正的品評把關下,能夠更有感地凸顯有機茶的品質與價格,讓人們喝有機茶不再只是基於理念,更可以是基於優質的風味。


評選會遵循定時、定量、定溫、定器的標準作業,敦請茶葉專家擔任主審品評,依外觀、水色、香氣、滋味審慎斟酌計分,並以臺灣茶葉分類分級系統(TAGs)進行五感評比與風味描述。(註:TAGs,Taiwan-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


每一位農友繳上來的茶葉都會分裝入袋,入選茶更會裝入精心設計的包裝內,並貼上個別農友的有機驗證標章,標示生產農友的資訊。

消費者總是先挑「評選會的茶」

走到這步,最初花費一番功夫的包裝設計,總算可以重新啟用,甚至還隨著每年評選會的性質而有了2.0、3.0版,到了今年,因為賽事擴大到全台灣,茶種也從有機包種涵蓋到有機烏龍,於是又有了最新的4.0版!唯一不變的是,以環境指標生物──翡翠樹蛙,作為LOGO所衍伸的分級等第設計。

由左至右分別是最頂級的三葉冠「翠蛙選」、三隻樹蛙的「金蛙選」、兩隻樹蛙的「銀蛙選」,以及一隻樹蛙的「銅蛙選」。


有著等第的加持,再加上高質感又吸睛的包裝,瑠公基金會曾淑莉組長說,評選會出去的「比賽茶」賣得相當好,完售速度逐年加快,常常遇到農友說,每次消費者都先挑評選會出來的茶,因為包裝很吸引人!

這樣的銷售成果,顯示出「評選會的茶」在消費端逐漸累積出口碑,在有機茶農的心中也奠定了地位,因此每年參加的農友人數不斷增加,區域也不斷擴大,規模也從前兩屆由瑠公基金會獨力辦理,到第三屆開始加入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今年全國性更有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新北市有機運銷合作社等單位共同協力辦理。



量身打造的設計簡約大方,凸顯有機茶的清新自然,吸引消費族群的目光。每一等級採固定價格,全數壓在1,000元以下(翠蛙選除外),降低入手門檻。上為有機包種茶罐,下為2020年新增的有機烏龍茶罐。

不只是評選,復興坪林包種茶的心願

全程陪伴茶農、催生出這場「有機茶界米其林」評選會的瑠公基金會曾淑莉組長說,雖然與慣行比賽茶相比,有機茶評選彷彿「幼幼班」,然而基金會的一個理念就是「我們做別人認為做不了,但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這個有價值的事情還包含復興坪林包種茶的心願。曾淑莉提到,由於包種茶喝的是香氣、不易保存,這幾年即便在包種原鄉的坪林,也很少有有機農友做包種茶,是相當令人扼腕的一件事。因此這也是當初評選會只收包種茶的原因之一,無非是站在一個希望藉由評選復興坪林包種茶的立場。

隨著評選會的品牌漸漸打出口碑,令人感動的是,坪林當地的資深有機茶農真的逐年提高包種茶的製茶量了!曾淑莉回憶起,去年坪林有機茶班7班班長余三和的太太曾向她說:「如果沒辦這個比賽茶,我們真的不會去做包種茶,而因為做了包種茶,才找到技術去解決做有機包種茶的環節,你們實在做了一件很有公德的事!」


即便在包種原鄉的坪林,也很少有有機農友做包種茶,前幾屆評選會收包種茶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藉由評選復興坪林有機包種茶。(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但是對瑠公基金會與曾淑莉組長來說,其實農友們的改變,才是讓他們繼續承辦下去的動力。「從不願意做包種茶,到願意嘗試去做,甚至還揣摩出技術改善的訣竅,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農友的學習與改變,也是整個評選會的初衷與目的,因為「分級不是為了那些茶賣得好的人,而是為了那些茶賣不好的人。」有機茶評選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希望去協助不知如何凸顯有機茶品質的人,「去拉他一把,讓他品質提升,價格到達一個合理區段,然後可以賣得好。」原來,是這樣單純的願,讓這場評選會從坪林到全台灣,成為越來越受矚目的盛事!


瑠公基金會生產組組長曾淑莉與同仁們,在評選會過程中忙著活動的大小事。


喝香氣的包種茶較受年輕女性喜愛,而評選茶的包裝設計走年輕化,擺脫傳統「老人茶」的印象,剛好對應到此族群的喜好。